协会新闻

微观内循环Vol.4 | 掷“原创”一子,探民营之路

一部关于威廉·莎士比亚生平传记的原创戏剧《威廉与我》于7月22日至25日在大麦·超剧场上演。“第一次看小剧场剧目有中场休息,3小时的体量全程无尿点,过瘾!”“4个人演30多个角色,每个角色无缝衔接,太牛了!”“这是戏剧人献给剧场的情书”……这部“用一个夜晚,带你看尽莎士比亚一生”的作品是北京世纪华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世纪华鹏”)最新出品、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的原创剧目首轮演出的好口碑给观众和业内专家以惊喜,也成为后疫情时期民营机构给原创话剧市场增添的一抹亮色,而这背后,抒写了关于一部剧本、一个平台、一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扎根原创,“莎翁”新剧立口碑

首轮演出结束,二轮演出已开放售票。10月14日至17日,话剧《威廉与我》将登陆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向更多观众“解读”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生。

国内关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要吸引人走进剧院并不容易。“以前多是做委约创作,就想在40岁时做一部真正想做的戏。”该剧集编剧、导演、主演等于一身的田晓威介绍,“莎士比亚是我们很多人的戏剧启蒙,但‘敬畏之心’的背后往往是陌生和疏离,我几乎查遍了能找到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翻的资料越多越感到莎翁离我们很近,甚至亲切。”舞台中央似环球剧院、似船、又似游乐场的舞美不断旋转变换,将观众巧妙地拉回莎翁当时生活的环境;书桌上摆放的道具骷髅是莎翁剧的代表性要素,细节的把控让莎翁迷看出了用心。“破”易“立”难,在知名制作人李东看来,莎士比亚的改编作品很少看到有意思的版本,“我们远离那个国度、那段历史,会不可避免的让作品缺失当时的特质,但《威廉与我》太让我惊喜了,能看出每一段故事背后都做了大量工作,像是在英国待了很长时间的人做出来的戏。”翻译家尚晓蕾直言准备二刷,“最让我欣慰的是,莎士比亚终于不再是银河里那颗遥不可及的星,而变成了人间和你我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威廉。”

bd1e8f4eaede61159972026814a7fe3.jpg

话剧《威廉与我》首演现场

这部首演即收获口碑的作品,凝结了编剧长达一年多的研究,而世纪华鹏决定投资并出品该剧,可以说是十年情缘下的水到渠成。2010年,世纪华鹏旗下戏剧品牌“Rainbow戏剧”出品了由田晓威导演的话剧《李雷和韩梅梅》,作品收获的强烈市场反响使世纪华鹏在话剧市场异军突起。此后,儿童舞台剧《加菲猫-生日派对》、蔡康永小说改编舞台剧《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话剧《革命之路》等,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默契。“《威廉与我》是晓威一直想做的题材,几乎倾注他的全部心力,加上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五部作品了,几年的磨合下来,我们也形成了一套实力渐强且彼此了解的运营班子。”世纪华鹏创始人汪鹏飞表示,本次世纪华鹏与田晓威的合作,中间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简称“培源”)。《威廉与我》作为培源第二期孵化的剧本之一,这部原本仅流于纸面的剧本,通过培源平台的孵化,在世纪华鹏的投资和运作下,最终得以呈现于舞台。

首演观众评论
 

 

打通联结,作品与平台的双向托付

培源二期历经半年有余已进入复评尾声阶段,话剧《威廉与我》以突出的表现成为第一批进行公演的作品之一。培源平台制作人、项目负责人马格介绍,“《威廉与我》在培源二期的众多剧本中表现亮眼,在复评阶段,评委和出品机构投票排名前5,从355部征集剧本中脱颖而出”。

其实,《威廉与我》最初的版本并非首轮演出呈现的模样。培源专家和创作团队多回合的“碰撞”,让作品在整体节奏把握、上下半段厚重感的平衡上更加完善,首轮演出的舞台效果与平台扶持不无关系。自去年起,培源已汇聚来自全国700余位专业编剧,900余部完整剧本。“培源的孵化是长线动作,我们不止希望首演成功,也关注后续的成长,希望给作品下阶段的打磨和推广带来更大助力。”马格表示,剧本需要培源这样的孵化平台,培源也需要好的剧本,这是创作链条上两方的双向托付,“培源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平台,但有着强大的专家团队和资源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多样的孵化方式,将更多的好作品推向市场,也将这种打造国内原创作品的模式延续。”

 
 
 
 

评委点评节选

推出一部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对于民营机构而言并非易事,剧本的选择、作品的打磨、后期的推广,从资源上和经费上皆面临着问题,而这或许正是培源的意义所在。“单拿原创作品的推广运营来说,这一点就太难了,一是项目经费有限,二是发力点难抓,我们可能只能通过演出后的口碑让作品被更多人知道。”汪鹏飞坦言,培源给予了机构太多帮助,从前期的剧本选择、专家建议,到后期运营推广和后续开发的指点等,不仅从源头上帮助机构“排雷”,还给出运营方向上的指导,这些都让作品的成功率得以提高。“世纪华鹏非常爱惜羽毛,今年会根据城市调性和承接方专业度来进行演出安排,严格把关作品品质,积累口碑,奔着长期演出来运作推广。”与培源的合作,《威廉与我》仅仅是个开始。

培源平台官网

 

转型探索,从流行IP到原创打造

对于如今将重心放在打造原创作品的世纪华鹏,《威廉与我》无疑是其2021年交出的答卷2020年的疫情给演出行业带来打击,却也为原创戏剧带来巨大的窗口期,艺术家潜心创作原创作品,给原创剧目更多时间打磨,《威廉与我》就是这个阶段诞生的作品。

“公司目前的体量较轻,让运营压力没有那么大,加上管理上职责分明、决策上流程简化、项目推进效率较高,我们在推出新作品时效率是比较高的。”谈及本次与培源合作推出《威廉与我》的过程,汪鹏飞表示:“排练、合成、演出场地的资源缺乏以及人手、资金不足是民营机构的‘硬伤’,但这些正好由培源平台补足,将各方优势资源最大化,是优质原创作品诞生的最大法宝。”与此同时,世纪华鹏2020-2021年的成绩不止《威廉与我》。国外作品进不来、国内亟需好作品,在保证演出安全的前提下,话剧《革命之路》巡演10场、古风舞台剧《夔龙玉》走进30座城市,全年超50场巡演的演出量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2019年。

《革命之路》摄影 观艺之邦.JPG
 
 
夔龙玉.JPG

上图:话剧《革命之路》

下图:舞台剧《夔龙玉》

2009年创立至今,“世纪华鹏”一直活跃在观众视野中。从青春题材剧目《李雷和韩梅梅》《后青春期的诗》,到经典改编剧目《革命之路》《只是世界尽头》,到旅游演出《蝴蝶公主》《爱丽丝梦游仙境》,再到原创剧目《夔龙玉》,观众看到的是一部部作品的推出,看不到的是公司已悄然转型,曾经被视为“高光时刻”的2017年,却因原定融资计划未能正常达成,成为了世纪华鹏的转折点。“当时未能按照原计划达成融资给我带来巨大的打击,但现在看来反而是件好事。”回顾对这段经历汪鹏飞深有感触,“那几年文化领域受到资本强烈关注,但这波浪潮并未持续太久,当资本褪去,很多文化机构没有实现二轮融资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世纪华鹏则在2017年便开始调整发展方向走得更稳更坚定。”

左图:话剧《李雷和韩梅梅》

右上图:话剧《后青春期的诗》

右下图:话剧《只是世界尽头》

从追求体量、规模、产量,到如今几年“深耕”一部剧;从侧重流行IP剧联动,到聚焦国外经典小说改编、推出原创作品,世纪华鹏的运营方向发生巨大改变。在汪鹏飞看来,将公司融资转变为项目融资,将花在资本运作上的精力转变为对作品本身的专注,其实更适合戏剧发展的规律,也更适合公司的长久发展。“生存”是每家民营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留下作品”成为世纪华鹏现阶段更重要的目标,“昙花一现的作品只能是看个热闹,能够持续演出的作品才真正对市场、对公司有价值。希望通过这几年的转型和尝试,让团队沉下来,打造可以持续经营的演出项目,找到适合公司发展的生存状态。”

 

 

 

作者/排版:向雯